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达切"三原则由已故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刘重德先生在对严复的信达雅标准扬长避短的基础上提出并经过三次逐渐完善的阐释,在文学翻译理论研究界引起强烈反响。该原则的适用性可在李文俊对《喧哗与骚动》的汉译中找到明证:在内容上,译者字斟句酌加上必要的注释,毫无偏差地忠实于原文,完全地实践了"信"的标准;在表达上,归化和异化,简短地道的口语与庄重冗长的书面语完美融合;在再创原文风格上,紧切原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最佳地切合了原文独特的风格。因此,"信达切"三原则适用于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析翻译家任溶溶的儿童文学翻译观,从“可读性”和“可朗读性”概念出发,考察任溶溶对文字游戏和儿童诗的翻译策略及其译作中汉语习语的运用。结果表明,任溶溶在翻译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字游戏的幽默感和童趣以及儿童诗的节奏和韵律,加之对成语等汉语特有表达方式的娴熟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其译文的可朗读性,也体现了翻译家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欣赏儿童的童心本位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人类不健康的环境意识与观念,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从生态批评语言学的视角,运用生态批评语言学分析扣例证的方法,对语篇语言中与当代生态世界观相悖的、反映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破碎性思想的非生态语言表达进行了研究;并对如何建构生态语篇进行了探讨,指出建构生态语篇应该在语篇中尽量避免运用含有非生态因素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地使用生态的、绿色的语言表达形式及语法结构,表达去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思想以及生态中心主义思想。提出生态语篇有助于引领人们形成生态中心主义平等观,促使人们正确地思维和行动,并促进生态系统中各物种之间平等相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4.
自我评价能力是有效学习语言的基础和最终目标。根据自我决定理论,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合理归因,是培养学生外语自我评价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数字的文化承载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跨文化交际中,准确运用数字不仅可以表现数字的文化内涵,而且会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现状、弊端及对策分析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占据着普通高师大学英语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习得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扼杀了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主体先行综合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适合于普通高师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它以建构主义和“折中主义教学法”为理论依据,吸收了现有教学模式的合理成份,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从Mona Baker的叙事理论出发,探察林纾的小说翻译目的及目标读者的设定,并着重讨论其译文的框架重构策略:重置时空、选择性使用文本材料、重置标签及重新定位参与者,同时指出正因为凭借这些翻译策略,林译小说才为译语读者创造了新的社会现实,启迪了民众思想,从而推动了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8.
及物性分析、作格分析与语篇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及物性分析与作格分析的基本理论,探讨了及物性分析与作格分析在语篇理解中的应用,指出及物性分析与作格分析是理解语篇深层意义与作者的观点、立场和意识形态意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在语篇理解中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9.
卢曼是德国当代最富创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社会系统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概念工具和独特的理论视角,受到众多西方翻译学者的关注。根据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翻译可视为一个社会系统,翻译系统的自体创生性、翻译过程的复杂性和偶然性、翻译的二阶观察及其反身性的探讨,有助于从社会学的视角给翻译和翻译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隐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生态批评语言学的角度,运用例证的方法,对隐喻进行了生态批评分析,表明了隐喻不仅反映人们的生态意识和非生态意识,也帮助人们构建生态意识和非生态意识。不仅如此,隐喻还影响人们的生态行动。并对我国绿色广告语中比较广泛使用的两个隐喻,即"地球是母亲"和"地球是家"进行了生态批评分析,结果发现这两个隐喻不能够有效地帮助构建人们的生态意识,更不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实施保护地球的生态行动。提出语言研究者不仅要慎用隐喻,而且有责任并有义务设计新的隐喻,以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并有效地促进人们实施生态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